网络剧就如网络文学一样是内涵模糊和外延宽泛的文艺作品概念,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旧文艺形式与网络这一新媒介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文艺形式。这种新旧结合的复杂性为“网络+”文艺的创作、评论和研究都带来挑战。 网络文学研究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网络文学并不简单是传统文学的网络版,而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形式。这为我们观察目前日益成为剧集主流的网络剧带来启发。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剧也不仅仅是传统电视剧的网络版,网络这一新媒介也使得它具有了与传统电视剧不一样的新特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新特质就是网络媒介所带来的融合性特征。 换句话说,网络媒介正在重新塑造剧集的样貌。而刚刚播完的网络剧《繁城之下》就很好地把握和利用了这种融合性,从而让大众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资源融合: 古今中外的巧妙搭配 网络时代的信息不仅海量,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多元材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所以相对传统电视剧,网络剧在资源选择上就有了极大自由,可以说古今穿越,中西混搭。 以十分受欢迎的马伯庸历史剧为例,马伯庸创作在借鉴和整合不同文化资源上采取的就是一种跨时空、跨媒介的网络拿来主义思路。与马伯庸相似,《繁城之下》的编剧和导演王铮曾经作为B站影视解说的UP主,有大量的阅片经验,并且熟悉网络文化,这本身就是网络时代创作者的重要优势。不过很多网络剧也因为无法驾驭好杂多繁复的网络异质性资源,容易被诟病为胡编乱造。就连受到追捧的马伯庸配方也不是每一部都处理得很好。《繁城之下》在资源融合上可以说是十分用心和有成效的,这是该剧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关键。 首先,该剧情节设计采用混搭资源后的完全虚构情节。这部剧的情节主线是由几场连环杀人案勾连出20年前的纵火灭门惨案。其中的连环杀人案情节设计明显借鉴了电影《七宗罪》,只是将其中的《圣经》改为了《论语》,案件推理情节则是借鉴日本的社会派推理。令人称道的是,虽然情节资源是异质性混搭,但剧中整个犯罪和推理过程却设计得十分周密,几乎没有可有可无的剧情,观众不看到结局很难猜到最后的真相,可以说将犯罪悬疑类型的类型乐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严密的悬疑编排情节,在目前悬疑类型网络剧中是出类拔萃的。 其次,该剧人物设计则是虚构与真实交织形成。其中最出色的人物设计是典史宋辰和书童陆直。宋辰形象可以说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让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探案故事,也部分上升到了反思历史、讨论思想和探索人性的高度。导演自己说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真实历史人物唐伯虎,宋辰的科场冤案与唐伯虎的人生遭遇十分相似,他的诗画才能也与唐相同,剧中出现的宋辰所做的两首诗也是仿唐的作品。但宋辰身上又具有了唐所没有的现代思想和现代人格,他的探案才能更是来自当代探案题材的灵感。书童陆直表面上看是个虚构人物,但又是晚明时期大量贱籍普通人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晚明时期阶级对立的真相,大量的贱籍家奴没有任何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作品将他的黑化过程以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叙事来进行书写,则又是一种现代表达,陆直在那个肮脏的环境下,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最终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 第三,该剧影像风格是中式园林与黑色影像光影的配合。案件的发生时空放在晚明时期的江南地区,剧中景观也选择了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导演尤其强调了传统园林设计给他的影响,即利用园林纵向层次的变化营造极为写实的中式美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剧同时将园林建筑与以探案和犯罪题材为主的黑色影像光影设计巧妙结合起来。黑色影像往往调子有意偏暗,而且喜欢用斜线与垂直线构图,旨在分裂影像空间,使之不安宁、不稳定,尤其会巧妙利用窗户等透光源形成各种光线形状和阴影。《繁城之下》充分利用了中式园林的纵深、遮挡和窗户间隔,制造出了与黑色影像相似的低调并阴暗的影像风格,与剧集的犯罪悬疑内容相得益彰。 思想融合: 传统思想与当代哲学的交汇思考 除了资源融合,《繁城之下》更难得的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融合。传统思想以剧中引用《论语》而探讨的人格理想为表征,而当代哲学则是以网络时代存在主义思想的复兴为聚焦。传统思想与当代哲学的这种思想融合,让《繁城之下》既有对历史的回眸与反思,更有对网络时代新矛盾和焦虑的直面,甚至有可能将历史与当代某些共有困境联系在一起展开思考。 导演在剧中大量引用《论语》原文,不仅只是一种装饰性表达,而是努力在与《论语》所携带的传统思想进行对话。这一点通过剧中几个小人物形象体现出来,也让传统思想显得分外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小人物是妓院乌龟出身的小宝子。这个出身最为低贱的小人物从小备受欺凌,但剧中却将高尚的人品赋予他。 剧中有个很小的细节,小宝子和陆直提到自己宁可挨打也只偷性情不好的人的点心,从不偷性情好的人。陆直觉得十分奇怪,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趋利避害、保全自己是最重要的。而小宝子却坚定地认为性情好的人就不应该被偷,这也为小宝子后来牺牲自己仕途为陆不忧全家报仇埋下伏笔。他临死前引用《论语》卫灵公篇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来为自己的行为做注。陆不忧救了他一命,小宝子认为这是“杀身成仁”,于是便筹谋20年为他报仇。但因为缺乏证据,对手强大,他宁愿赴死也要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也是“杀身成仁”。一个出身卑贱的小人物最终用行动实现了仁德。 另外一个动人的小人物是高士聪。他虽然只是个杀猪匠的儿子,一个随时能被开除的低级白役,但剧中却赋予他聪明才智与赤子之心。他对朋友三更不离不弃,在三更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一语点醒梦中人,并凭借自己的才智与赤诚最终扭转了大局。剧中有一个三好友喝酒的桥段,当凤秀才和三更都认为孔夫子教人不成功的时候,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的士聪看到了真相,他认为并不是孔夫子的道理不好,而是这些道理变为人生实践时会受到太多现实的干扰。做人是很难,但孔夫子思想所象征的理想主义仍然是世间不可缺少的光。 该剧不仅与传统思想对话,导演也试图在剧中探讨当代的存在主义思想。全剧不仅充分展现命运的荒诞性,还有人通过自我选择与命运的角力,这些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存在主义哲学在二战后能够成为西方思想主流与当时的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在各种宏大叙事都遭受质疑的背景下,存在主义哲学为个体寻找到一种追寻人生意义的行动路径。一些年轻研究者发现,一度沉寂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以“90后”“00后”为主的网络青年群体中重获认同,并作为他们指导现实生活的有效信念。这也与网络时代的新现实密切相关,网络的出现让人们的选择变得更多,反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当代青年感受到做出每种选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使得他们再次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亲近感。 剧中两位重要人物宋辰和陆直都遭受了命运的戏弄,都是不公平规则的受害者,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陆直少年时尚有良善之举,但在陆远暴和陆忠耳濡目染之下,陆直慢慢认同了作恶,认为以暴抗暴和以恶制恶才是生存之道,并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于此相反,宋辰在遭遇巨大冤狱之后,并没有选择游戏人间,反而通过选择成为典史来匡扶正义,减少罪恶。尤其在剧集最后高潮,当他已得知县令与举人两强争斗的真相后,并没有如一般胆小怕事的小吏那样避之不及,而是将自己作为典史的责任完全承担起来,最后甚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魏知县(即小宝子)将冤情大白天下。也正是他的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选择感化了一度迷茫的三更,让他从仇恨中清醒过来,承担起自己作为捕快的责任。 综上所述,网络剧在与网络这一新媒介的结合中慢慢演变为一种真正的新媒介剧集,并具有了很多的新特质。除了融合性,应该还有更多的新特性值得展开评论和研究。对网络剧制作者来说,只有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些新特性,才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网络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